隨著智能汽車向高階自動駕駛與多域融合方向邁進,車載數據傳輸需求已從“千兆”邁向“萬兆”時代。2024年發布的QC∕T 1217-2024《車載有線高速媒體傳輸 萬兆全雙工系統 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以下簡稱“HSMT萬兆全雙工標準”),首次針對車載萬兆級高速全雙工傳輸系統提出完整技術規范與測試體系。作為該標準的核心參編單位,中汽研科技深度參與了技術框架設計、驗證測試及產業化推廣。本文將從標準核心亮點、技術關鍵點、測試驗證實踐及產業價值四方面展開深度解讀。
一、標準核心亮點:定義萬兆全雙工傳輸新范式
QC∕T 1217-2024聚焦車載場景下的萬兆級(最高支持12.8Gbps正向速率檔位)全雙工傳輸系統,涵蓋正向節點、反向節點、線束三大核心組件,并首次明確全雙工架構下的協議棧分層、傳輸性能、安全機制及故障診斷等關鍵技術要求。其核心亮點包括:
01 全雙工架構:
支持正向與反向同時傳輸,解決了傳統單工或半雙工模式下的帶寬利用率低問題,適用于自動駕駛傳感器數據回傳與控制指令下發的高并發場景。
02速率可擴展性:
正向傳輸支持多檔位速率(如檔位4a、5、5a、6等),最高可達12.8Gbps,并兼容預加重技術以優化長距離信號質量。
03高可靠性傳輸:
采用高性能低復雜度FEC結合時域交織、物理層和媒體封裝層重傳、周期性同步域同步碼等抗干擾技術確保在車載復雜電磁環境情況下的高可靠性傳輸。
04高精度故障診斷:
線束故障定位誤差≤1米,覆蓋同軸與雙絞線場景下的開路、短路等故障類型,顯著提升系統可靠性。
05支持多業務多格式:
支持多業務多格式:采用媒體封裝層設計,支持視頻、音頻、控制等多種業務,并可對每種業務實現不同的媒體封裝層重傳策略。支持RAW、YUV、RGB等不同圖像格式,支持I2C透傳和非透傳模式,支持GPIO采樣、觸發等模式。滿足車載攝像頭、大屏等多種應用需求。
二、技術關鍵點解析
01協議棧與傳輸性能
標準采用物理層+媒體封裝層雙層協議架構:
圖 1 車載有線高速媒體傳輸協議架構
物理層:基于PAM4調制技術,支持最高12.8Gbps傳輸速率,具備低復雜度高性能FEC編碼和時域交織、低延時重傳機制,確保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信號完整性。同時,物理層定義了信號眼圖、時鐘抖動等電氣指標。
媒體封裝層:針對圖像、音頻、控制業務設計差異化封裝格式,例如圖像業務支持YUV/RGB格式動態適配,音頻業務兼容IEC 60958數字接口標準。
02全雙工通信機制
雙向協同傳輸:正向與反向通道獨立配置速率檔位,支持控制指令與傳感器數據的同步傳輸,鏈路建立時間≤100ms,單節點或雙節點重上電節點能夠自動恢復連通。 03功能安全與故障檢測
功能安全:協議支持正反向傳輸鏈路傳輸錯誤檢測,支持芯片產品達成功能安全ASIL-B要求。系統誤碼率≤10^-12,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故障檢測:支持線束斷線/短路的實時檢測,定位精度可達1m。
三、中汽研科技的驗證實踐與創新
中汽研科技率先構建適用于國內汽車芯片檢測的“3+X”測試評價能力,包括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可靠性以及X項關鍵性能。同時,在測試評價體系建設、關鍵檢測技術研究、測試服務能力建設、生態建設等方面同向發力,廣泛開展標準驗證工作,致力于打通國產芯片上車應用通道,推動我國汽車芯片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加速HSMT萬兆全雙工標準落地,中汽研科技聯合產業鏈上下游開展了多維度測試驗證:
01芯片級驗證:
中汽研科技攜手天津瑞發科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憑借雙方在各自領域的專業優勢與技術積累,順利完成了QC∕T 1217-2024《車載有線高速媒體傳輸 萬兆全雙工系統 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的標準測試驗證,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2互聯互通生態建設:
在中汽芯盟的主導下,HSMT互聯互通測試工作研究組正式成立。中汽研科技依托該研究組,積極強化與芯片企業合作交流,開展多款芯片互聯互通測試工作,全力推動相關產品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實現規?;瘧茫瑸橹悄芫W聯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筑牢堅實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驗證實踐,中汽研科技率先在行業內構建了HSMT萬兆全雙工標準測試能力,未來,將進一步深化與產業鏈合作伙伴的協同,推動HSMT標準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廣泛應用,助力構建系統完備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為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四、產業價值:驅動智能化與國產化雙升級
中汽研科技 芯片技術專家中汽研科技芯片技術專家趙瑞表示,QC∕T 1217-2024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在車載高速傳輸領域的跨越,對驅動智能化與國產化雙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技術自主可控:國產芯片廠商依托標準突破高速SerDes、全雙工調度等核心技術,逐步替代國外同類產品,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②降本增效:通過線束簡化與多傳感器數據聚合,單車布線成本降低,助力車企應對智能化成本壓力。 ③生態協同:為車載以太網、車路協同等新興技術提供底層傳輸支撐,加速跨域融合架構落地。未來,中汽研科技將持續優化萬兆全雙工標準體系,探索超高速傳輸技術的預研,并推動其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高性能傳感器等場景的廣泛應用。同時,我們呼吁行業共同構建開放、兼容的技術生態,為全球智能汽車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專家介紹:
趙瑞,中汽研科技芯片研究部技術專家,主要負責汽車芯片關鍵性能測試技術及標準化研究工作,支撐推出國內首個AI芯片算力測試規程,完成國內首套CAN芯片IOPT檢測系統研發,牽頭組建國內HSMT芯片測試工作組,對于推動汽車芯片的性能驗證具有重要意義。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承擔中心科研項目1項,發表論文5篇,授權發明專利10項。